仞。上有木禾,长五寻,大五围。面有九井,以玉为槛。面有九门,门有开明兽守之,百神之所在。在八隅之岩,赤水之际,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。”
“赤水出东南隅,以行其东北。河水出东北隅,以行其北,西南又入渤海,又出海外,即西而北,入禹所导积石山。”
“黑水出西北隅,以东,东行,又东北,南入海,羽民南。”
“弱水、青水出西南隅,以东,又北,又西南,过毕方鸟东。”
“昆仑南渊深三百仞,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,皆人面,东向立昆仑上。”
以上就是昆仑墟在山海经里的部分描述,它的性质、它的形象、它的地理位置,都描述的很清晰。
抛开昆仑墟是仙山,这种修仙小说设定,只从文字描述来看,这根本就不是一座山!
什么面有九井,这些井还有玉石栏杆围着,什么门有开明兽守之,这种明显的门前石像,都无不揭示着,它就是一座建筑。
反正绝不可能是什么自然景观,人工斧凿痕迹极度清晰。
而昆仑的这种建筑特征,华夏文明一直传承着,不管到了哪个朝代,井都有木槛围着,顶多不是用玉。不管到了哪个朝代,大建筑门外都有‘镇门兽’,顶多不是什么九首开明兽。
总之,这种文化习性,我们是一脉相承的。
海外南经也写了:“昆仑墟在其东,墟四方。”,就说明了,这个建筑是个四四方方的格局结构,我们自古以来的建筑就是这样的。
毕竟天圆地方嘛,我们文明打地基,从来都是追求‘方正’的风格。
这不只是我的观点,自古以来,就不少文人这么认为,昆仑不是山,而是人工建筑。直到现在,主流学界也是这么想的。
在良渚文明重大发现后,部分学者牵强附会,在反山、瑶山遗址群里到处找昆仑,一会儿说这个可能是昆仑,一会儿说那个可能是昆仑。
我不喜欢这种行为,但毫无疑问,主流学界都认为昆仑是建筑。
那么,它到底是个什么建筑呢?
山海经说的很清楚,‘帝之下都’,这个帝,上古时期通常指老天爷,也就是‘上帝’,它是我们文明的至高神。
当然,后来也开始有人以此冠名,比如帝尧帝舜、帝乙帝辛之类的,加了名号,就是人间帝王死后的待遇了。关于‘人帝’和‘天帝’的区别,我以后会专门讲解,这其实大有讲究。
但在这里的帝一定是指‘天帝’、‘上帝’。
毕竟‘帝之下都’,就已经表明了它极度崇高的地位,以及上下的对应。
是天上的‘上帝’,在人间的‘下都’。
也就是说……这是一座‘神殿’,地位相当于‘天坛’。
所以‘方圆八百里,高万仞’这种浮夸描述,也能很好理解了,是因其地位神圣超然,而凸显昆仑的雄伟宏大的夸大其词。
如此神圣场所,非详细记载它长多少米,高多少米,就不得劲儿了……因此才有万仞之说法。
而且山海经是一幅幅图,文字描述都是古人根据图来讲的,是以用词描述往往诡异,且经常是定格的静态动作。比如‘有一女子,方跪进杯食’,比如‘有神,人面无臂,两足反属于头上’……这都是典型的看图说话。
有的是正视图,有的是侧视图,所以才有‘一足’、‘一目’、‘贯胸’之类的诡异描述。
另外,特殊的重要的东西,在图上画的特别大,比如‘有大人之国’,不是说这个国里都是巨人,而是说在图上,画这个人的比例尺,比其他人要大很多,以凸显其重要性。
昆仑墟在图上,应该极度显眼,画得特别大,为的就是突出各种细节,所以说它高万仞,方圆八百里。其实是看图说话者,根据整个山海图的常规比例尺,换算出来的。
但奈何,昆仑作为奇观,根本没按照常规比例尺来画……画得比旁边的山都还要大很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