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无识人之明,后又下手无情。
联想到袁崇焕在上任后圣眷隆厚,处死时却又以最残忍血腥的方式,令人心生寒意。
要知道,与朝臣商议如何处置袁崇焕时,众臣皆不敢言,唯有崇祯一言而定,处以最残酷的刑罚——凌迟。
从极度信任,到千刀万剐,这就是一个臣子的下场。袁崇焕纵然该死,崇祯的行事也难免使人背后发凉。
毛文龙嘴上不说,也因为袁崇焕的死而快意,但对皇帝的凛惧和防范,却已经埋下了种子。
或许,在封建社会,立下惊天大功的武将,基本都没有好下场。除非,能有令皇帝不得不忌惮或顾虑的因素。
比如李成梁,在晚年遭遇言官的猛烈弹劾时,因其诸子手握重兵,李氏家族在辽东的势力和影响犹存,万历皇帝才网开一面,只是“解任”而没有置之死地。
所以,在毛文龙看来,东江镇的强大,将领的忠心,才是他最值得信赖的保障。
而放眼东江诸将,除了郭大靖,还没有人能够担负起这样的重任。从努力摆脱对朝廷的依赖,毛文龙也看到了郭大靖最值得依靠的地方。
城外广阔无边的军屯之地,已经收获了大半,一车一车的土豆在路上络绎不绝,运往城内的地窖中储藏。
一片片平整的土地形了打谷场,晾晒着收割下来的黑麦,一垛一垛的麦秸在野外堆放,象一座座小山。
“拜见毛帅,拜见郭帅。”
“参见毛帅、郭帅。”
不时有将士驻足,向着毛文龙和郭大靖躬身施礼。
毛文龙和郭大靖或是含笑颌首,或是停马聊上两句,心中也逐渐升腾起与将士们一样的喜悦之情。
“看到了吧?”毛文龙放慢了马速,并不回头看郭大靖,因为他知道郭大靖就在自己半个马头后,缓缓说道:“数万将士,数十万百姓,如果我们败了,会怎样?”
不待郭大靖回答,毛文龙继续说道:“数年前,东江镇的全体军民还要依赖朝廷发放的饷粮。虽然我们也做生意贴补,但只要朝廷拖欠,用不了两三个月,便会有人饿死。”
郭大靖等了一会儿,见毛文龙不再说话,便开口道:“东江镇僻处海外,粮草物资需要外面供应,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”
“现在就不用愁了,也不用担心会失败。”郭大靖继续说道:“稳扎稳扎,大不了晚几年平定辽东。”
毛文龙眨巴着眼睛,展颜笑道:“很好,很好啊!你能有这样不急不躁的心态,本帅甚慰,甚慰本帅。”
对于平辽灭虏,毛文龙封侯之后已经不是很急切。因为他知道,大功告成之时,也是朝廷要有所行动之期。
封爵而没有解除兵权,只是朝廷的权宜之计,因为建虏未灭,辽东未平。
而毛文龙,可不想被调回京城,成为勋贵,被朝廷养起来。但他还没有决定是否违抗朝廷,也就是皇帝的旨意。
更关键的是东江军的实力,不能在平辽灭虏中损耗太大。对于那些急于建功立业的东江军将领,包括毛承禄在内,毛文龙实在是不太放心。
郭大靖的沉稳,恰恰迎合了毛文龙变得保守的思想。尽管他在极力掩饰这一点,不想让别人看出来。
这不光是关系到自己的名声,更是不让将士们产生懈怠心理。就象在宣传上,总要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。
不象辽镇,从袁崇焕开始,便极力渲染建虏野战的厉害,宣扬非坚城大炮不可制敌,弄得军心已怯,不堪大战。
毛文龙和郭大靖等人如同秋游,也象兜风,时而驰奔,时而信马由缰,谈谈说说,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烈士陵园。
青松翠柏,甬路台阶,依山傍水的烈士陵园,经过不断的修葺,规模更